昨晚失眠了...
是因為有心事嗎?
還是因為心裡的事已經不再是心事了呢?
這真是個值得好好思索的問題
大家對失眠的認知往往是
這些失眠者是因為有心事
所以才會心裡煩悶得無法入眠
但是誰能肯定原因只是如此呢?
我記得許多年前
或只是去年底的事
我曾經失眠了好幾晚
甚至上把個月的時間
無法好好睡覺真的是件很苦的事
倒不全然是指身體會感到很疲累
而是絕大多數時間得忍受著獨自一人的孤寂...
「寂寞」對我而言,是種很奇特的感受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有時寂寞令人難受、有時寂寞卻讓人自在。」
篤信藏傳佛教的好友SL這樣說過:
「以前常覺得寂寞,不管有朋友沒朋友,有情人沒情人,都還是寂寞。後來才了解,原來我無法面對的是生活裡流露出來的寂靜,不論是刻意的想些事情想去打發那種寂靜,但往往動作結束後,寂靜還是會再出現,於是就再度感到寂寞。
有時候環境會逼得我們不得不去「直視」寂靜,然後慢慢的看清它、融入它。 一旦面對了,卻發現原來在寂靜裡是那麼的舒服、自由。進入寂靜,如進入一個無人無事的放鬆之境。在上一個動作和下一個動作之間的空檔,寂靜就會出現,它可能在等紅燈時、等飛機時、鬆懈時…出現,寂靜無所不在。 想要填滿它是沒有辦法的,家人、情人、朋友不可能總是隨時待命來幫你填補那份寂靜,而且也填滿不了啊~
一個人旅行時因為幾乎獨處,所以更接近寂靜。那是一種時間流逝裡的「空白」。 在一種發慌的空白裡,讓自己逐漸適應寂靜、融入寂靜。久了,甚至在其中,可以徹底的放鬆,治癒自己。」
在即將上映的電影《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原著中,作者伊莉莎白這樣寫著:「...近來我若覺得寂寞,我就想:那就寂寞吧,小莉(按:作者自稱)。學學處理寂寞。為寂寞做計畫。一輩子就這一次,與它並肩而坐。接受這種人生體驗。別再利用他人的身體或感情,抒發你未滿足的渴望。...」
似乎唯有與寂靜好好相處
我們才能真正感受到內心的自在舒服
我能體會SL說的那種放鬆
每次在失眠的當下
在我說服自己接受這個既定的事實之後
我總是試著拋開一切煩心的念頭
開始自在放鬆的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藉以消磨看似無止盡的漫漫長夜...
在無數漫長等待的那些時刻
我獨自一人享受著閱讀及音樂的美好
沉浸陶碎在電影及韓劇的幻想世界中
偶而也會莫名的人來瘋似的跳起舞來
或是大半夜窩在廚房專注的烹調料理
也有實在悶得發慌跑出去騎著車夜遊
在失眠的夜晚
很多事都變得可能...
然而在打發時間之後
還是得回歸到失眠本身
認真的想想自己究竟為什麼會失眠呢?
絕大多數是和他人一樣有心事懸在心上
但其實有少數時候是因為過於平靜所致
有時候不想了、放心了
內心不再感到波濤洶湧
沒有疑惑、沒有不確定、沒有想要什麼
內心完全的獲得慰藉及救贖
那時刻心卻空洞的無法入睡
因此,這讓我體悟到
心的感受太過或不及都讓人難以入眠
「過猶不及」這個成語用在解釋失眠這件事上真是再貼切不過了
此成語出自《論語。先進》「子貢問師(子張)與商(子夏)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子貢向孔子問及在其他弟子中,子張和子夏誰較為優秀些。當時孔子答:「子張較為過份,子夏卻有所不及。」子貢再追問:「這樣說,是否子張較優秀?」孔子說:「太過和不及都是同樣不好的。」
孔子在這裡提出了「過猶不及」的思想
實在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探討的概念
很多人常有一個錯覺
以為像子張這種「過」的人
總是較「不及」的好些
於是間接鼓勵了「過」這種作風的盛行
然儒家提出「中庸之道」來解決這個問題
務求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只要明白孔子對「過」和「不及」所持的態度
便該不難明白中庸並非等於馬馬虎虎、不盡全力的「差不多先生」
若能參透其中深意
自能以較理智的態度來看待問題
呵呵...扯遠了
回歸到失眠這個話題上
有時候失眠也有它的用處
失眠的時候可以想通很多事
因為那當下幾乎是完全屬於個人獨處的時刻
徐志摩曾說:「要了解一個人的真,要有跟他獨處的時候。」
要了解內在的自己也是如此
因此失眠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但有沒有不想失眠的時候
有的,那該怎麼辦?
每個人處理失眠的方式因人而異
像我通常都是藉著寫網誌來度過
失眠時往往是文思湧現的時候
但寫著寫著就體力不支而睡著
因此我的網誌常常是分好幾天在寫...呵呵
總之
解決失眠的方法就是面對它
別抗拒、別害怕、別心慌
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
也許我們能找到與寂靜和平共處的好時光
也許失眠也能成為我們與內在自己溝通的最佳管道呢...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