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6日

|食記。宜蘭全縣|因應宜蘭氣候而生的米粉焿


小時候有一段時間,我家住在很偏僻的頭城鄉間。那時的午後三四點,我們孩子最期待的就是騎著三輪車來賣米粉焿的阿伯了。

除了魚丸米粉外,米粉焿也是我非常推薦來宜蘭必吃的庶民美食。


米粉焿這味可說是因應宜蘭濕冷氣候所孕育而生的獨特在地小吃。

宜蘭在地的文史工作者莊文生老師曾在《羹在宜蘭》文中寫道:为什麼宜蘭人這麽爱吃羹?如米粉羹、肉羹、鱼羹等,可能是宜蘭氣候濕冷,羹比较能保持热度,所以深受宜蘭人喜愛。

此外,也由於宜蘭多雨陰濕,米粉不容易曬乾,因此宜蘭米粉的特色在於它是當日現作而成口感Q彈的粗米粉。而宜蘭人就以這種米粉發展出獨特的米粉焿,從最早一碗5角賣到現在一碗25、30元,這碗米粉焿陪伴著所有宜蘭人成長,也是許多出外多年的宜蘭人念念不忘的家鄉味。

米粉焿所用的食材雖然各家不太相同,但是整體而言不外乎以香菇、柴魚、小魚乾、蝦米和大骨所熬煮而成的濃郁湯頭;再搭配竹筍、黑木耳、紅蘿蔔、芹菜、蘿蔔乾、魚丸、肉焿和甜不辣為配料,並勾上濃濃的芡汁。食用前加些香菜、烏醋、辣椒、胡椒粉等四寶,更能增添米粉焿的好滋味。有些人會拿它與大腸麵線相比,但我認為這兩者完全大不同。

不論是宜蘭市文昌廟前的阿南米粉焿,或是聖後街的阿茂米粉焿;還是羅東鎮中山路的玉芬米粉焿,以及北成國小對面的香廚米粉焿都是當地人於日常飲食中時常光顧的老店。

而在礁溪,有家位於老街中山路上,看起來毫不起眼卻有不少在地人知道,開了22年的米粉焿老店。

老闆娘於民國81年開始擺攤,攤子只賣四樣東西:米粉焿、臭豆腐、春捲、豆花。每樣食物都別具滋味,頗受在地人喜愛。

在寫這篇文章時,有件事引起了我的興趣,就是米粉焿的「ㄍㄥ」字的寫法。礁溪米粉焿的招牌上寫的是「米庚」這個字,這和羅東的香廚米粉「米庚」所用的字相同。然而羅東玉芬、宜蘭阿南、阿茂這三家所用的則是「焿」這個字。但是網路上大多數部落客所使用的卻是「羹」字。

由於過去職業病作祟,我忍不住深入調查究竟那一個字才是正確的用法,查了許久才得出下列的結果:

(1)「米庚」:這個字應該是不存在的,經查詢了漢語字典、康熙字典及閩南語字典等皆查詢不到此字,應為店家所誤用。

(2)「羹」:是指用肉、菜等勾芡所煮成的濃湯。也是指一種烹調方法,意指材料加水或高湯煮滾,用芡粉勾芡成薄糊狀。

(3)「焿」:是指常見的臺灣民俗食品。

➊ 一種需經勾芡、加料的濃稠羹湯。作法雖似傳統的羹,但在「魷魚焿」、「肉焿」上多用此字。

在吳瀛濤《臺灣民俗•第九章•食住•飲食攤》中寫道:「焿類:魷魚焿、肉焿、蠔仔焿。」

➋ 指用來煮成焿的魚或肉的材料。外表需裹以魚漿,事先煮熟待用。

綜歸上述釋義,宜蘭的米粉焿屬於以魚或肉為材料的濃稠狀羹湯,且烹調方式為事先將魚焿、肉焿煮熟後放一旁備用,食用前才再涮一下加熟,放入盛有熱焿湯的碗中。另外米粉焿也符合臺灣民俗食品這點釋義。

因此,私以為「焿」字最符合米粉焿這小吃的原意了,於是故以「焿」字作為本文之標準用字。

0 意見:

張貼留言

 
;